吉林大学张丛皞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9月23日晚,吉林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张丛皞教授莅临我院,作了一场题为“新时期文学的当代传统”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晏杰雄主持,中国文学专业硕士、博士生30余人参加讲座。

张丛皞教授开宗明义,指出“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认为用历史性的概念来讨论当代性问题是解释对象与框架的错位,会影响对中国当代文学传统的正确理解,提倡以新的学术视角来审视新时期文学的当代性问题。

首先,张教授认可大多数现代作家是在启蒙思想和五四精神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用五四的立场和尺度来阐释中国现代文学有其合法性。与此同时,也指出我们应意识到文学史家和研究者不仅用五四来统摄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还用五四的标准在统摄和评价中国当代文学,这种统摄的合法性值得商榷和怀疑。他认为,中国当代文学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意义概念。文学研究要以科学的精神考察文学创作模式和思想,要用求实的立场才能精准勘察中国当代文学的复杂性。

接着,张教授列举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知青文学、先锋文学和朦胧诗等文学流派和相关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指出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虽然与五四有密切的语义联系,但更多的是当代文学的传统在起作用。他还认为,九十年代文学其实与清末的黑幕派、鸳鸯蝴蝶派小说、“十七年”文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强调中国当代文学应当在当代语境和思维模式中解释和思考。而新世纪的打工文学、进城文学则是对80年代先锋文学观的反思,铁凝、余华、邱华栋等作家在呼唤现实主义的重新回归,关注底层,具有人民立场。他指出,新世纪文学的当代性无论在形式、审美上,还是思想立场、价值取向上,都是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部分。这种创作模式也影响着大众文化和影视剧的生产。

在互动环节,张丛皞教授就“当代文学当代性的具体表现”“当代语境下的乡土题材作品”等问题为在场师生进行了深度解答。本场讲座内容丰富,论述深刻,张丛皞教授独到的文学史判断、线索梳理和深度的文本细读,为师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借鉴。

撰文:袁月、张秋瑾

初审:晏杰雄    复审:曹修禺    终审:刘新少

2023-09-24 22:11

编辑:曹修禺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

Baidu
sogou